70斤還減肥,這可能是病:釣法心得

時間:2024-01-28 05:55:52 作者:釣法心得 熱度:釣法心得
釣法心得描述::“又一次被食物支配了”——世界上有一群人,無法與食物“和睦相處”。他們可能是在網絡上介紹精致飲食的博主,也可能是健身房中的“運動超人”;他們可能骨瘦如柴或超重,也可能擁有許多人艷羨的身材。在抑郁癥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他們的抑郁源自對食物的恐懼。這是有關進食障礙患者的掙扎故事。一分鐘1、2、3……36、37。心跳只有37下嗎?小程覺得,一分鐘好短。那時,她只有60多斤——一個讓她恐懼但又莫名興奮的體重。她在外地上學,深夜蜷縮在宿舍,即使有床墊,骨骼也被硌得生疼。心臟跳得太遲緩了,她怕自己就這么睡死過去,都不會有人知道。她還餓,餓得胃痛。深夜,她會下定決心第二天要好好吃飯,可是到了第二天,似乎昨晚的掙扎都是一場夢,自己還能繼續節食。小程是從高中畢業起熱衷減肥的,她逐漸察覺到,在節食和運動的反復過程中,自己與食物的關系變得異常——過分限制食物種類、介意食物熱量,總想用更高運動量將之抵消。每當大汗淋漓地完成超高強度的運動目標或在夜晚感到極度饑餓時,她覺得這是最好的獎賞;看著別人大快朵頤而自己“油鹽不進”,她有灼燒般的饑餓感,也有一種無名快感。“那是一段讓如今的我覺得不可理喻,而且不堪回首的過去。”小程說,那時的她已經處于進食障礙中的神經性厭食癥階段。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飲食習慣紊亂、對體重和外貌異常敏感的青少年,“簡直就是(進食障礙)天生的靶子”。但事實上,食欲失控和運動上癮只是這種精神疾病的表象。她以為那不過是“美麗的代價”。她壓榨自己吃飯的時間,一盤水涮過的蔬菜,她一分鐘不到就能下肚。而她每天最喜歡的,是在“飯后”花個把鐘頭泡在便利店里——那里有琳瑯滿目的吃食、酒水。她會把餅干、蛋糕從貨柜拿起,小心地查看包裝上的熱量表,在腦內經過一番速算后,再放回原處。一個便利店足夠她轉半小時,然后她再兩手空空、收獲某種滿足感離開。這樣的便利店之行,每天可能會有三四次。這個原本活潑、豐滿的女孩,胸前逐漸出現了一道道“排骨”,因為松弛的皮肉已經裹不住骨節的形狀。她的大腿只有碗口粗。小程的許多記憶是模糊的。事實上,神經性厭食癥在神經疾病中病死率最高,多是因為營養不良造成的心臟異常或者是自殺。在疾病作用下,她的生理與心理狀態都因為能量匱乏而加速惡化。記憶力的衰退,甚至使得她與朋友見面不相識。那種感覺,就像提前步入了老年。她本來只覺得自己有點胖,于是開始減肥,目標從120斤減到90斤,目標達成后覺得85斤也不錯,再后來,為了飯后的體重數字也很好看,就覺得“人70斤也能活”……那個時候,想的早就不是體態上的“美”,而是單純地對數字著魔。只有躲在極低的數字背后、摸著突出的骨骼,她才會感到“安全”。慶祝20歲生日時,她70斤,面前擺著一份用來慶生的水煮蔬菜和一碟水果。她記憶猶新的,是餐桌對面父母苦笑著的面容。一分鐘的生日歌,父母祝自己生日快樂,小程在心中默數——51下,還算可以的心率。吃完眼前的食物,她胃里仍然空落落的,可心里卻莫名地滿足。食物癮君子“我覺得再不好好吃飯我就要死去了。”曉慧無助地說。她屬于神經性貪食癥,長期處于“暴食循環”。她從初中開始減肥,起初只是會吃通便、導瀉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攻擊著胃壁,我在痙攣,但我的心跳又快了起來,我這才感覺我還活著。”曉慧小心翼翼地守著“好女不過百”的所謂體重“準則”,到了大學,她卻無法再壓抑食欲,徹底滑向了暴食后進行“清除行為”——催吐的深淵。她開始不計數量、不計頻次地暴飲暴食,再偷偷吐掉。每每看著自己催吐后的“成果”,無力地撐在墻邊,她自己都覺得“惡心”。但是,這種暴食、腹瀉及催吐就如吸毒般上癮,她感覺自己像是個“食物癮君子”。走向“衰敗”的身體,被耽誤的學業與工作,親友之間的隔閡,都是進食障礙的“贈禮”。男友不能理解她為什么頻繁地崩潰,還和“一口吃的”過不去。曉慧記得,一次計劃外的飲食后,她瘋狂地與男友爭吵,還向男友動手。男友氣憤地捶碎了鏡子,去縫了針。幾天里,她瘋狂地將蛋糕、餅干壓到自己的胃里,又用手催吐,不分晝夜。她牙齒松動,手上是催吐留下的疤痕,舊傷未愈,又添新傷。“他們(新聞中報道的催吐者)會被批評,說什么‘袁隆平爺爺把你們喂得太飽了’,卻幾乎沒人在乎他們是不是病了。”沉默一會,她補充說,“他們”指的是“我們”。營銷的“商機”從L號、M號再到S號和XS號,熊熊一點點把自己塞進了更小碼的衣服里。如今看到自己XS號的緊身褲和吊帶裙,熊熊覺得這是“削足適履”的結果。她記得,曾有一張“女孩身高體重對照表”在網上很火,身高150厘米對應體重甚至只有33公斤。“66斤,那是我小學時的體重。”去年,如同一陣潮流,熊熊關注的幾個社交紅人都開始減肥了,這讓她感到恐慌——“身邊好多人都在減肥,好多網紅也在減肥,好多瘦子都在減肥。我如果不減,豈不是要比別人胖很多嗎?”女星在綜藝節目里吃飯帶食物秤被節目組精心宣揚,選秀節目讓百位女孩測腰圍、量體重……熊熊認為,媒體對“纖瘦美”的追求和宣傳簡直無孔不入。就這樣,原本只是普通身材的熊熊認定自己就是“土肥圓”的代表。“我做夢都想擁有那種身材。”熊熊四處尋找減肥秘方,并嘗試各種驚人的食譜。“斷碳水”“斷脂肪”“哥本哈根減肥”“生酮飲食”“液體斷食”……這些都是在某社交軟件上很火的減肥飲食方法,而軟件的深度用戶熊熊,在厭食期間將它們試了個遍。對“眾人皆瘦你獨胖”的恐懼早就碾軋了她的理性。極端飲食方式以超低的每日攝入量或者極度偏頗的營養結構,讓熊熊從體重100多斤下跌到70多斤,可她沒能像宣傳的一樣,在瘦下來之后就可以享受美食,就可以“獲得全世界”。長時間的節食,讓熊熊忘記了怎么像正常人一樣吃飯,眼前的食物都是“罪惡的”熱量。她愛上了吃各種代餐產品,“魔芋面”“代餐奶昔”在商家口中是低卡飽腹、營養均衡的“神仙食物”。按照某代餐品牌的建議,一罐代餐奶昔可代替一頓正餐,“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快速打造身體線條,可以三餐都代餐,一般建議兩周代餐計劃”。可事實上,商家“代餐計劃”的每日攝入只有800千卡左右,而一位普通成年女性的每日攝入量應是其兩倍以上。代餐產品不便宜,熊熊花錢如流水,可是她收到的一箱箱昂貴的“營養食物”并沒帶來健康,反而讓她在進食障礙里越陷越深。身體的匱乏,反映在意志的消沉和精神的易激易怒上。 她也不喜歡鏡中骨架般的自己。“這是媒體和商家的消費游戲,卻被我當真了。”她說。對于這類患者來說,噩夢還源于深度依賴手機上的“健康管理”軟件。這類軟件大多號稱“幫助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輸入身高、體重、年齡以及目標體重和身材管理方向這些數據,軟件就會得出一個熱量數字,并要求用戶在接下來的每天都注意攝入食物熱量,從而在一個階段內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在“卡路里計算器”中,可以搜索并記錄各種食品的熱量。它會提醒“你還可以吃××大卡”“攝入××大卡”“運動××大卡”,或者在你“多吃了××大卡”之后,可以用怎樣的方法消耗掉。熊熊算出自己“還可以吃”的每日熱量大約在1200大卡左右,這也是不少減重需求用戶得到的數值。然而,這個建議熱量對于大部分成年女性來說只是一個基礎代謝的標準,也就是“一個只夠你活下去的熱量”。基礎代謝是人體維持生命所有器官所需的每日最低能量需要,只要人有生理活動——行走、談話、吃飯,日消耗量就會大于這個數值。熊熊發覺自己根本不能精確計算食堂里一份蔬菜的熱量,她干脆將攝入減少得很厲害,“只吃一點,就假裝自己吃了,這樣就肯定不會過量”。與此同時,App上還在售賣代餐,大多都是被建議食用的“綠燈食物”,而那些油水大一些的家常菜,甚至是香蕉、榴蓮等高熱量水果,都是“紅燈”或“黃燈”。即使輸入的體重數據只有七十幾斤,只要目標仍然設定為減脂或者塑形,軟件就還會給出1200-1500大卡左右的熱量攝入甚至更低的建議值。許多用戶在同一款社交軟件上傳自己的每日飲食圖文、身材管理歷程,看起來“元氣滿滿”。但熊熊注意到,有些用戶曬出的體重數字已經變成了七十幾斤,卻仍在減脂。還有用戶評論“我也要向你看齊,努力克制食欲”“羨慕嫉妒恨”……熊熊恨這個軟件,帶她一步步走入厭食和暴食的世界。它發布的內容里,可以看到許多有關身體管理、飲食建議的視頻。然而在不少視頻中,熊熊也注意到,營養師將話鋒引向了其推銷的品牌食品。她覺得,這就是在販賣食物焦慮后繼續販賣“健康食物”。她有時喜歡看吃播視頻轉移食欲,發現這個主打健康管理的品牌,一方面倡導健康合理飲食,另一方面卻選擇了本身飲食、身心狀態存在爭議的“大胃王”吃播進行產品宣傳。“我也不想計算。為了活下去,我卸載了(軟件)很多次,可是那些數字仿佛已經印在了腦子里,我還是把它下載回來,繼續記錄下去,才能安心。”她說。就診率極低小朱是一名患有進食障礙的舞蹈演員。在外人眼中,她情緒容易波動,行為古怪。她選擇休假獨居,安心減肥。使用健康軟件“管理身材”的小朱,每天買菜做飯,按照軟件設定的配比,一日三餐像做實驗般精細,但暴食總不缺席。她常常邊哭邊吃,在暴食后挺著發硬的肚子在床上痛哭。偶然一次飲食超過了計劃的攝入量,健康軟件列出的“游泳兩百多分鐘”“跳舞幾小時”,就能摧毀她的心理防線,使她在自責中開始又一輪的暴食循環。她骨瘦如柴,以至于媽媽問她“是不是吸毒”。她覺得,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使收獲同情,也換不來理解。雖然進食障礙在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但就診率極低,近年才有了升高趨勢。國內設立進食障礙專科的醫院寥寥無幾,能進行為期幾個月的住院治療者,在整個進食障礙群體中屬于少數。小朱這類進食障礙患者可能會去看婦科,在測血、查B超后吃了幾輪激素藥,也催不來月經;去內分泌科,醫生提供微量元素補劑,也不能治愈貧血;心內科的24小時心臟監測,得到的可能只是“竇性心律過緩”的結果;如果去了精神科被診斷為抑郁,精神類藥物甚至可能進一步遏制食欲……最近,小朱偶然關注了一些經歷過進食障礙的博主,加入了他們的交流群。“找到組織”后,她感到“終于有人能理解我了”。她在群里提問,獲得解答的同時也發現,病友們有的還在拒絕飲食,有的在暴食與催吐之間掙扎,有的在住院治療,但大多仍在憑借自己或家人的力量在與這種可怕的精神疾病斗爭。在群里,小朱認識了已在接受治療的小程。她終于知道,自己不是怪物,更不需要為此羞恥,她只是病了。她覺得,自己終于有了好起來的一線希望。小程記得,在一個厭食癥發作的寒夜,自己裹了一件單衣,瑟縮在宿舍天臺,因為一點小事徹底崩潰。“我在想做傻事之前打電話給幾千公里外的媽媽。”她歇斯底里地向一向嚴厲的母親哭訴,甚至計劃好,如果母親喝止她,她就能一了百了地結束生命,從天臺縱身躍下。“可是她好溫柔,第二天,她就像是有直覺一樣拋下工作,像超人一樣趕到了我身邊。”對許多未曾向家人坦白的患者來說,最害怕的是被自己最信任、最愛的人所誤解、所放棄。小程覺得,對家人來說,“理解”就是無關言語而心有靈犀的東西,也正因如此,她理解了為什么家庭療法與認知療法在進食障礙的系統療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此一劫,她感到被自己的“超人”父母營救了。她和父母相處了好久,說了好多話,一家人出去旅行,“抱團取暖”。她在家人的陪伴下重新去了童年去過的許多地方。現在,她堅信自己會好起來,即使“道阻且長”。根據調查,進食障礙可以被治愈。厭食癥當中,青少年厭食癥的治愈率是在50%-70%,成年人厭食癥的治愈率也接近50%;貪食癥的治愈率則更高些,達到70%。在醫生的指導下,她不想再“繳械”。“我還能和它大戰三百回合!”小程認為自己是幸運的——當她瘦骨嶙峋地立在媽媽面前,做好被斥責的心理準備時,媽媽只是疼愛地抱著她。她蜷縮在媽媽的懷抱里睡著了。“從那一刻起,我覺得我必須得變好才行。”(為保護隱私,文中受訪患者系化名)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70斤還減肥,這可能是病-釣法心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